来源:火狐首页 发布时间:2025-04-18 09:57:04 人气:1
1月28日,正值阴历岁除,“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科考船在渤海辽东湾的冰区中静默飞翔。来自国内12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多位科考队员,在这片零下十几度的冰海上,度过了一个简略而温暖的异样新年。虽然远离陆地,但该船内却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这是我榜初次参加海洋科学现场查询,虽然新年不能回家,但可以参加这样严重的科学查询使命,却更有意义。”22岁的倪嘉璇兴奋地说。倪嘉璇,硕士研讨生,来自于华东师范大学,本航次科考海洋生态组成员之一,也是船上年纪最小的,关于她来说,在海洋科考船上春节的阅历值得终身回味。
《我国科学报》了解到,此次,“中山大学极地”号履行的是国家天然科学基金NORC2025-302渤海冬天航次使命,也是中山大学初次获批国家天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撑的科学方案航次项目。
“中山大学极地”号是我国高校首艘极地破冰科考船,具有极地全海深科考才能。1月4日,“中山大学极地”号从广州南沙动身,前往渤海展开冬天冰-海系统要害进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严重科学查询。
由中山大学牵头安排,来自于我国海洋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我国科学院海洋研讨所、天然资源部榜首海洋研讨所、大连理工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研讨所的36名师生组成科考团队前往渤海冰区。
“咱们于1月31日抵达渤海冰区边际,2月1日进入冰区作业。”我国海洋大学副教授李涛对《我国科学报》表明,渤海冬天海冰的快速改变对区域ECO和气候有深远影响。本次科考旨在加深我国对渤海海冰生-消进程的了解及其对海洋生态影响的知道。
据了解,本航次方案作业时刻44天,是国内初次在冬天对渤海冰区展开海冰-海洋-生态归纳查询。1月14日至2月10日期间,科考队员将展开20余个站位、每站4次的水文、化学、生态及海冰观测,完好掩盖渤海海冰初冰期、盛冰期和融冰期,为深化了解冬天渤海海-冰-气物理、化学和生态进程供给重要数据支撑。
本次项目担任人,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能学院院长程晓表明,科考队将在辽东湾和渤海中心海区设置三条纵断面、两条观测横断面。“咱们将要点研讨渤海海冰生消进程,大气、海洋对渤海海冰生消进程的热力、动力影响,渤海海冰生消进程对水体环境的影响机制,构建渤海海冰生态动力学模型,提醒海冰对渤海生态系统时节改变的潜在影响。”
“渤海冬天海冰的动态改变少纵即逝,咱们一定要捉住每一个观测窗口。这份据守,正是科研人的‘年味’。”天津大学副教授张海彦表明,即便在大年初一,科考使命也未停歇。科考队员仍据守岗位,进行温盐深(CTD)剖面仪的数据收集、海冰无人机观测和海水样品处理等作业。
清晨,当榜首缕阳光穿透云层,照进船舱时,科考队员渐渐的开端了新的一天。虽然迎面是刺骨的北风,但他们的心中却充满了对不知道国际的巴望和对科研的热心。
据介绍,本航次科考队分为水文、生态、化学、海冰等4个作业小组,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能学院博士后张智伦、硕士研讨生陈子龙归于海冰组的无人机团队,担任海冰的无人机测绘作业,一起兼具航次作业期间的无人机航拍作业。
每天早6点,科考队员起床洗漱后,在餐厅吃一顿热腾腾的早餐;7点30分左右,科考船抵达当日榜首个作业站位,各组队员依照前一晚拟定的作业方案,顺次在船尾甲板布置设备,包含CTD、海洋光学设备、笔直生物网、底拖网、箱式采样器等,先后展开水文、化学和生态观测。
与此一起,张智伦和陈子龙地点的海冰组在飞翔甲板上升起无人机,对船上作业情况、船周围海冰散布情况展开全方位航拍与记载。约1个半小时后,一切现场观测完毕,“中山大学极地”号再接再励地赶向下一个作业点位(飞翔约1.5-2.5小时),坚持高效的作业节奏。
“虽然科考前期遇到了暖冬,渤海大部分海域无冰可测,咱们仍尽力把无人机航拍作业做好,争夺记载更多的科考作业印象。在这样的一个进程中,咱们对无人机在杂乱海域的飞控才能也在渐渐地加强。”张智伦说。
每天11点30分和17点30分是科考队员的午饭和晚餐时刻,餐厅为队员们预备了丰厚、养分、可口的菜品,肉蛋奶、海鲜、蔬菜、生果等品种完全。
但是,领队和首席科学家却仍不能歇息,他们依据岸基气候保证团队供给的最新气候、海况和海冰信息,与船长交流拟定第二天的作业站位与作业流程,并将相关信息粘贴于实验室门口,供一切队员查阅。
据介绍,飞翔初期,科考队阅历了从“平稳入海”到“破浪前行”的应战。尤其是在台湾海峡至东海海域,科考船遭受恶劣海况,最大风速达18.2米/秒,涌浪高达3.5米。船上科考队员遍及呈现晕船症状。
为保证飞翔安全,科考队与岸基气候保证团队紧迫和谐,“中山大学极地”号在浙江台州邻近海域抛锚避浪,船上采纳清淡饮食、分发药品、活动等手法,有用缓解了科考队员的晕船情况。
在科考阶段,海冰组的无人机团队在“中山大学极地”号上成功完结了杂乱海况下的无人机飞翔使命。但是,这样的一个进程并不顺畅。
“与以往在陆地上履行的飞翔使命有着明显不同,船只在停船作业期间仍会遭到海流和波浪的影响而产生漂移和晃动,并且海上阵风微弱,飞翔甲板空间非常有限,这都为无人机的起飞与收回带来了极高难度。”陈子龙对《我国科学报》说。
“无人机下降进程也不容易,咱们应该实时调查飞机相对船只的方位,并不断调整飞机姿势和下降速度。”张智伦表明,虽然无人机团队的几名队员都是榜初次当飞手,但凭仗镇定的剖析和稳健的操作,每次无人机航拍使命都得以成功展开。
2月1日,科考队在渤海冰区顺畅完结船-岸海冰协同观测,初次在北半球最低纬度的海冰区,成功尝试了卫星遥感-无人机航飞-科考船联动的海冰同步观测,为开展极地立体观测技能系统积累了名贵的经历。
“极地区域是气候均匀状况随时刻的改变最灵敏的区域,我期望未来可以参加相关研讨,为更好地了解全球气候均匀状况随时刻的改变和极地生态环境尽一份力。”陈子龙坚定地说。
在“中山大学极地”号上,科考队员用热心和据守,诠释了一种异样的“年味”。据悉,“中山大学极地”号估计2月12日完结科考使命,并于2月20日回来广州。